close

最近做了個人格分析的測驗,是老闆找我去擔任白老鼠的。

自己是心理學的本科出生,所以對這類型的人格分析測驗的了解雖說不上是瞭若指掌,卻也離那種境界不遠矣。我算是一個非常喜歡拿心理測驗當成日常娛樂消遣來做的人,題目做久了,不知不覺都大概都可以猜得出來題目背後隱藏著出題者想要問出來的答案是什麼。

跟出題的人鬥智其實是一件挺愉快的事,畢竟說穿了,心理測驗這種東西的選項和答案通常都有脈絡可循,網路上有些無脈絡可循的那種無厘頭式心理測驗,個人覺得那都只是一個擲筊作用……碰運氣的。

不過我今天想講的東西,完全與上述無關。

其實呢,我覺得我很不了解我自己。

這是在我回答這次的人格分析測驗時,我再次徹頭徹尾地體會到的重點。

想想也好笑,人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自己真實的模樣、自己追求的目標、自己期盼的願望、自己毫無裝飾的真我,可是我總覺得,我常常無法第一時間就回答出這個所謂的「自己」──所謂「梨月」或「Yvonne」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我真的外向嗎?活潑嗎?樂觀嗎?好動嗎?

是擅於交際嗎?是理智而冷靜的嗎?是有組織有計畫的嗎?

我對我的好惡有著通徹到不能再辯駁的理解,但是我卻不了解我的性格。

這個測驗的目的是先測出你的真我性格,再比較這個真正的自我,和在工作以及扮演其他角色時(如:女兒、母親、情人…等),是否有任何的出入──目的是為了達到人盡其才,並減低兩個角色的落差而產生的壓力。

我發現我沒辦法把這幾個我分開,我發現我什麼角色都可以扮演,我發現我不知道所謂沒有pretend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可以隨著很多不同的環境,去變化、去適應、去改變我自己的模樣,甚至是想法。

這樣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是沒有個人原則?

舉個例子來說,人人說我外向,但是其實我也有害羞的時候。我可以很熱情的和人交往,但是不代表我碰到每一個人都會是這個樣子。有的時候我也愛自閉,也不喜歡跟人相處說話、我喜歡自己一個人,並且覺得我沒有辦法很坦然的和陌生人相處。我會不敢跟他們說話,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什麼,也不容易隨便就和人變得熟稔。

那這樣的我,到底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

心理測驗常常會告訴你,你是什麼樣的類型。是A型、第一種人、長頸鹿型……

以前心理學的教授會說,人類是不能單純用幾種類型來做區分的。我們的心裡面有太多的秘密,太多的經驗與成長的累積,讓我們變成一個極之複雜難懂的生命體。

大家難道不覺得,如果仔細看的話,一個心理測驗裡的A、B、C、D類型,其實每一個都跟自己有點像嗎?

所以我覺得,人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性,不是只有一個模樣。

我認為,每個人都像是一面鏡子。當別人怎麼投射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另一個人就會用同樣的映像投射在對方的身上。

今天,你可能在這個情況下,是膽小的、內向的、謹慎的、不擅於溝通的。

明天,換了另外一批人、另一個環境,你則是活潑的、擅於交際的、粗心的、喜歡領導的。

有人說、心理測驗說,真我跟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自我是不相同的。因為不相同,所以感覺到壓力。

我則說,真我的與扮演不同角色的我,都是真我。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是什麼類型,我發現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不停的有人想要把你歸類,把人分成好多不同的族類。

A型、雙魚座、屬老鼠的、黃種人、佛教徒、宅女……好像大家非得要靠著這些分類才能更加了解自己。

人藉著分類自己來了解自己,但是分類得太多只會讓人的成長裹足不前。

常常看到一些人會因為測驗的結果印證了自己對自己的評斷,所以給了自己不再去嘗試、不願去改變的藉口:因為心理測驗告訴我我是內向的,所以以後我看到陌生人就再也不會試著去先開口和對方溝通,展現友好。

它是這麼說的,所以是應該的?

當然不是。

別再讓任何人告訴你你是內向的,因為你可以是內向的,也可以是外向的。

人是意識的動物,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自己期望中、了解中的樣子。

所以為什麼要把這個權力,交放到別人的手上?

就像算命一樣,有些東西,真的是玩玩就好。

插個題外話,後來這個測驗的結果,說我是「孔雀型」的:孔雀型的領導者人際關係能力極強,他們擅長口語表達,很會溝通激勵、描繪願景並帶動氣氛,是宣揚理念、塑造願景的能手。他們喜歡跟別人互動,重視群體的歸屬感,屬於透過人的關係發揮影響力。由於他們富同情心並樂於分享,具有鼓舞性和帶動性,善於交際,在無形性的領域中,孔雀型的領導者都有很傑出的表現。

不過我一點都不覺得我有這麼利害,哈。

P.S. 算命說的話請以上述同理看待之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ts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